收藏到云盘
纠错反馈
GB/T 38091.2-2019 纳米技术 工程纳米材料的职业风险管理 第2部分:控制分级方法应用
Nanotechnologies—Occupational risk management applied to engineered nanomaterials—Part 2: Use of the control banding approach基本信息
- 标准号:GB/T 38091.2-2019
- 名称:纳米技术 工程纳米材料的职业风险管理 第2部分:控制分级方法应用
- 英文名称:Nanotechnologies—Occupational risk management applied to engineered nanomaterials—Part 2: Use of the control banding approach
- 状态:现行
- 类型:国家标准
- 性质:推荐性
- 发布日期:2019-10-18
- 实施日期:2020-05-01
- 废止日期:暂无
- 相关公告:
分类信息
- ICS分类:【 】、【 】
- CCS分类:【 】
- 行标分类:暂无
描述信息
- 前言:暂无
- 适用范围:GB/T 38091的本部分规定了纳米材料职业风险管理的控制分级方法,适用于即使在毒性与定量暴露评估信息有限或缺乏的情况下,对纳米物体及其大于100 nm的聚集体和团聚体(NOAA)的职业暴露的相关风险进行控制。
控制分级的最终目的是控制暴露,防止对人员健康造成可能的负面影响。本部分所述控制分级工具专为吸入控制设计,皮肤和眼睛防护方面的相关指南,参见ISO/TS 12901-1[2]。
本部分适用于人造的NOAA,包含纳米颗粒、纳米粉末、纳米纤维、纳米管、纳米线,以及它们的聚集体和团聚体。本部分中,术语“NOAA”指的是处于初始状态,或者掺杂在材料或试剂中但在使用周期内可以释放出来的纳米组分。然而,对于许多其他工业过程,纳米技术工艺可能会无意中产生NOAA形态的副产物,这些可能产生的健康和安全问题,同样要引起关注。
本部分提供了易于理解的控制职业暴露的实用方法,旨在帮助企业和其他组织,包括从事制造、加工或处理NOAA的研究机构。
控制分级适用于在正常或基本可预测情况下研发、制造和使用NOAA过程中与职业健康相关的问题,包括维护和清洁操作,但不包括偶然或意外情形。
控制分级并非旨在直接用于安全管理、环境或运输领域;它仅是风险控制整体过程的一部分。
本部分不适用于生物来源材料。 - 引用标准:暂无
相关标准
- 引用标准:ISO/TS 27687
- 采用标准:ISO/TS 12901-2:2014 纳米技术 工程纳米材料的职业风险管理 第2部分:控制分级方法应用 (等同采用 IDT)
相关部门
- 提出部门:中国科学院
- 起草单位:北京市劳动保护科学研究所 浙江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国家纳米科学中心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职业卫生与中毒控制所
- 归口单位:全国纳米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 279)
- 主管部门:全国纳米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 279)
相关人员
暂无
关联标准
- GBZ/T 160.68-2007 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 腈类化合物
- GBZ/T 160.63-2007 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 饱和脂肪族酯类化合物
- GBZ/T 204-2007 高毒物品作业岗位职业病 危害信息指南
- GB/T 16051-1995 车间空气中二甲苯的热解吸气相色谱测定方法
- GB/T 17068-1997 车间空气中甲酸的气相色谱测定方法
- GB/T 16133-2014 儿童青少年脊柱弯曲异常的筛查
- GBZ 105-2017 职业性外照射慢性放射病诊断
- GBZ(卫生) 68-2013 职业性苯中毒的诊断
- SY/T 6348-2019 陆上石油天然气录井作业安全规程
- GB/T 27853-2011 化学品 水-沉积物系统中好氧厌氧转化试验
- GBZ 1-2002 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
- GBZ/T 189.10-2007 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 第10部分:体力劳动强度分级
- GB 18542-2001 车间空气中沸石粉尘职业接触限值
- MT/T 440-2008 矿井通风阻力测定方法
- GB 11533-2011 标准对数视力表
- DB11/T 1322.3-2017 北京市安全生产等级评定技术规范 第3部分:加油站
- GB/T 17398-1998 铅冶炼防尘防毒技术规程
- GBZ/T 240.19-2011 化学品毒理学评价程序和试验方法 第19部分:亚慢性经皮毒性试验
- AQ 5211-2011 电弧热喷涂设备安全技术条件
- GB 7059.2-1986 移动式木折梯安全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