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到云盘
纠错反馈
HJ 442.7-2020 近岸海域环境监测技术规范 第七部分 入海河流监测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offshore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Part 7 sea-going rivers monitoring基本信息
- 标准号:HJ 442.7-2020
- 名称:近岸海域环境监测技术规范 第七部分 入海河流监测
- 英文名称: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offshore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Part 7 sea-going rivers monitoring
- 状态:现行
- 类型:行业标准
- 性质:推荐性
- 发布日期:2020-12-26
- 实施日期:2021-03-01
- 废止日期:暂无
- 相关公告:
分类信息
- ICS分类:【 】
- CCS分类:暂无
- 行标分类:【 】
描述信息
- 前言: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治陆源污染物污染损害海洋环境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治海岸工程建设项目污染损害海洋环境管理条例》和《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管理办法》,规范近岸海域生态环境质量监测,保护生态环境,保证全国近岸海域环境监测的科学性、准确性、系统性、可比性和代表性,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首次发布于2008 年,原标准起草单位为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和浙江省舟山海洋生态环境监测站。本次为第一次修订。修订后标准由下列十个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总则
第二部分数据处理与信息管理
第三部分近岸海域水质监测
第四部分近岸海域沉积物监测
第五部分近岸海域生物质量监测
第六部分近岸海域生物监测
第七部分入海河流监测
第八部分直排海污染源及对近岸海域水环境影响监测
第九部分近岸海域应急与专题监测
第十部分评价及报告
本标准作为修订后标准的第七部分,为标准修订增加的部分,规定了入海河流水质样品采集、保存、运输、现场测试、实验室分析、质量控制的方法和程序。本部分内容在地表水监测要求基础上,重点规定了适用入海河流监测的要求,包括:
——入海河流监测的一般要求;
——样品采集;
——分析方法;
——质量控制。
自本标准实施之日起,《近岸海域环境监测规范》(HJ 442-2008)废止。
本标准由生态环境部生态环境监测司、法规与标准司组织制订。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环境监测总站、浙江省舟山海洋生态环境监测站、天津市生态环境监测中心、辽宁省大连生态环境监测中心。
本标准生态环境部2020 年12 月16 日批准。
本标准自2021年03月01日起实施。
本标准由生态环境部解释。 - 适用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开展入海河流环境监测过程中的点位布设、样品采集、保存、运输、现场测试、实验室分析和质量控制等各个环节的技术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近岸海域监测中入海河流监测。 - 引用标准:暂无
相关标准
暂无
相关部门
暂无
相关人员
暂无
关联标准
- HJ 820-2017 排污单位自行监测技术指南 火力发电及锅炉
- HJ 548-2009 固定污染源废气 氯化氢的测定 硝酸银容量法(暂行)
- HJ777-2015 空气和废气 颗粒物中金属元素的测定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
- HJ 816-2016 水和生物样品灰中铯-137的放射化学分析方法
- HJ 2531-2012 环境标志产品技术要求 工商用制冷设备
- HJ 296-2021 环境标志产品技术要求 卫生陶瓷
- HJ 439-2008 车用压燃式、气体燃料点燃式发动机与汽车在用符合性技术要求
- HJ 435-2008 钢铁工业除尘工程技术规范
- HJ 656-2013 环境空气颗粒物(PM2.5)手工监测方法(重量法)技术规范
- HJ/ T67-2001 大气固定污染源 氟化物的测定 离子选择电极法
- HJ/T 261-2006 环境保护产品技术要求 压力溶气气浮装置
- HJ/ T66-2001 大气固定污染源 氯苯类化合物的测定 气相色谱法
- HJ 311-2017 环境标志产品技术要求 燃气灶具
- HJ1077-2019 固定污染源废气 油烟和油雾的测定 红外分光光度法
- GB/T 20840.1-2010 互感器 第1部分:通用技术要求
- HJ/T 81-2001 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治技术规范
- HJ 434-2008 水泥工业除尘工程技术规范
- HJ 1243-2022 土壤和沉积物 20种多溴联苯的测定 气相色谱-高分辨质谱法
- HJ 1000-2018 水质 细菌总数的测定 平皿计数法
- HJ T 50-1999 水质 三氯乙醛的测定 吡唑啉酮分光光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