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到云盘
纠错反馈
HJ 442.7-2020 近岸海域环境监测技术规范 第七部分 入海河流监测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offshore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Part 7 sea-going rivers monitoring
基本信息
分类信息
-
ICS分类:
【
综合、术语学、标准化、文献(01)
词汇(01.040)
环保、保健和安全(词汇)(01.040.13)
】
-
CCS分类:
暂无
-
行标分类:
描述信息
-
前言:
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治陆源污染物污染损害海洋环境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治海岸工程建设项目污染损害海洋环境管理条例》和《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管理办法》,规范近岸海域生态环境质量监测,保护生态环境,保证全国近岸海域环境监测的科学性、准确性、系统性、可比性和代表性,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首次发布于2008 年,原标准起草单位为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和浙江省舟山海洋生态环境监测站。本次为第一次修订。修订后标准由下列十个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总则
第二部分数据处理与信息管理
第三部分近岸海域水质监测
第四部分近岸海域沉积物监测
第五部分近岸海域生物质量监测
第六部分近岸海域生物监测
第七部分入海河流监测
第八部分直排海污染源及对近岸海域水环境影响监测
第九部分近岸海域应急与专题监测
第十部分评价及报告
本标准作为修订后标准的第七部分,为标准修订增加的部分,规定了入海河流水质样品采集、保存、运输、现场测试、实验室分析、质量控制的方法和程序。本部分内容在地表水监测要求基础上,重点规定了适用入海河流监测的要求,包括:
——入海河流监测的一般要求;
——样品采集;
——分析方法;
——质量控制。
自本标准实施之日起,《近岸海域环境监测规范》(HJ 442-2008)废止。
本标准由生态环境部生态环境监测司、法规与标准司组织制订。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环境监测总站、浙江省舟山海洋生态环境监测站、天津市生态环境监测中心、辽宁省大连生态环境监测中心。
本标准生态环境部2020 年12 月16 日批准。
本标准自2021年03月01日起实施。
本标准由生态环境部解释。
-
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开展入海河流环境监测过程中的点位布设、样品采集、保存、运输、现场测试、实验室分析和质量控制等各个环节的技术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近岸海域监测中入海河流监测。
-
引用标准:
暂无
相关标准
相关部门
相关人员
关联标准
-
HJ/T 66-2001
大气固定污染源 氯苯类化合物的测定 气相色谱法
-
DB63/T1873-2020
青海省固定污染源废气 低浓度颗粒物的测定 β射线法
-
HJ 843-2017
研究堆应急相关参数
-
HJ 2.4-2021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声环境
-
HJ 2030-2013
味精工业废水治理工程技术规范
-
HJ794-2016
HJ794-2016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技术规范 医疗机构
-
HJ798-2016
总铬水质自动在线监测仪技术要求及检测方法
-
HJ747-2015
集中式饮用水水源编码规范
-
HJ 2515-2012
环境标志产品技术要求 船舶防污漆
-
HJ 818 -2018
环境空气气态污染物(SO2、NO2、O3、CO)连续自动监测系统运行和质控技术规范
-
HJ 1197-2021
工业用化学产品中消耗臭氧层物质监测技术规范
-
HJ 2021-2012
内循环好氧生物流化床污水处理工程技术规范
-
HJ 583-2010
环境空气 苯系物的测定 固体吸附/热脱附-气相色谱法
-
HJ 589—2021
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监测技术规范
-
HJ/T 8.5-1994
环境保护档案管理规范 环境保护仪器设备
-
DB61/T 1305-2019
陕西省生态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技术规范
-
HJ642-2013
土壤和沉积物 挥发性有机物的测定 顶空气相色谱—质谱法
-
HJ 1181-2021
汽车工业污染防治可行技术指南
-
HJ 1145-2020
生态保护红线监管技术规范 数据质量控制(试行)
-
HJ 25.5-2018
污染地块风险管控与土塘修复效率评估技术导则(试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