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到云盘
纠错反馈
GB/T 21005-2007 紫外红斑效应参照谱、标准红斑剂量和紫外指数
UV erythema reference action spectrum,standard erythema dose and UV index基本信息
- 标准号:GB/T 21005-2007
- 名称:紫外红斑效应参照谱、标准红斑剂量和紫外指数
- 英文名称:UV erythema reference action spectrum,standard erythema dose and UV index
- 状态:现行
- 类型:国家标准
- 性质:推荐性
- 发布日期:2007-07-27
- 实施日期:2007-12-01
- 废止日期:暂无
- 相关公告:
分类信息
- ICS分类:【 】
- CCS分类:【 】
- 行标分类:暂无
描述信息
- 前言:本标准修改采用国际标准ISO17166:1999/CIES007/E1998《红斑效应参照谱和标准红斑剂量》。
本标准对ISO17166:1999文本中部分重复的文字和个别不易理解的公式作了适当修订。在保留ISO17166:1999所有术语、定义和说明内容的基础上,本标准参照世界卫生组织、世界气象组织、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和国际非核辐射防护委员会共同发布的《紫外指数:实用指南》[1],规定了各紫外辐射波段的波长范围,并将该指南规定的紫外指数计算方法纳入本标准的条文中。本标准将66:1999以及国际标准化组织规定的紫外辐射波段波长范围、紫外指数计算方法引入国家标准体系,有利于提升我国紫外辐射的测量数据和紫外辐射预报服务产品的国际可比性。
本标准与ISO17166:1999的差异具体说明如下:
a)由于ISO17166:1999等同采用CIES007/E1998,因此原文中除了ISO前言外,还包括有CIE的前言和引言,这部分内容有相当多的重复,并包含了一些非技术性的说明,占了原文篇幅的近1/3。全部删去,显然是不适当的,但如果全部保留又显累赘,且与我国国家标准的编写要求不相一致。本标准将这部分内容全部归入本标准的引言中,并删除了重复和与技术规定无关的部分说明文字。
b)在ISO17166原文中的Erythemareferenceactionspectrum和Erythemaactionspectrum,分别对应本标准中的紫外红斑效应参照谱和红斑效应谱。在这里,术语紫外红斑效应参照谱的前面冠以紫外2字,是为了更加明确该效应谱与紫外辐射相对应的关系。为此,本标准的英文标题中也冠以UV。本标准为了更好区分两者,规定紫外红斑效应参照谱的表示符号(犛er(λ))采用大写,以示与红斑效应谱(狊er(λ))不同。
c)本标准共给出了11条术语及其定义,其中6条来自于ISO17166,其余5条从《紫外指数:实用指南》[1]引入。
d)ISO17166中第4段和第5段分别给出术语的定义和有关术语的进一步说明和解释。这两段不仅相互之间多有重复,而且也不符合我国编写国标的有关要求。为此,编写组将原文的第4段和第5段内容合并,删除原文中相互重复的多余文字,将原文中那些不宜作为定义的文字说明作为注释给出。
e)ISO17166原文第4段(对应于本标准3.4)中关于最小红斑剂量(MED)定义的表达不符合我国国家标准中的叙述要求,故本标准另外给出文字定义,而将原定义作为注释。
f)ISO17166原文中第4段(对应于本标准3.4)中关于最小红斑剂量(MED)的曝露观察时间间隔的说法,只提到典型的时间间隔为24h,据我国皮肤专家的意见,一般这个时间间隔为24h±2h,因此本标准明确给出了变动的范围。
g)ISO17166原文中5.1的式(2)(对应于本标准的式(8)),从量纲的角度看显然是错误的。我们在理解原文内涵的情况下,作了适当的修订。
h)ISO17166原文中5.3的注中有关皮肤类型的说法,原文为Ⅰ型到Ⅳ型。据我国皮肤专家的意见,目前国际上广泛采用的是Ⅰ型到Ⅵ型,本标准据此作了相应的修订。
i)为了使本标准更加实用,参照世界卫生组织、世界气象组织、联合国环境计划署和国际非电离辐射防护委员会共同发布的《紫外指数:实用指南》[1]中的相关规定,对UVA、UVB和UVC波段的划分标准作了明确的界定,为此本标准增加了3.7、3.8、3.9等3条定义;同时还参照该实用指南[1]对目前国际上有关发布紫外辐射信息中通用的紫外指数计算方法和根据紫外指数划分的曝露等级等作了规定,相应增加了3.10、3.11两条定义和第6、7章。
j)为便于使用者更好地理解紫外辐射对人体的伤害作用及其防护,本标准还在附录A中给出了相关的介绍。
本标准附录A为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由中国气象局提出。
本标准由中国气象局归口。
本标准由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负责起草,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总医院参加起草。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汤洁、王炳忠、张保洲、刘玮。
本标准为首次发布。 - 适用范围:本标准规定了紫外红斑效应参照谱、标准红斑剂量、紫外辐射的波段范围、紫外指数、曝露等级等术语及其相关的内容。
本标准适用于有关红斑剂量的测量及其结果的表达、应用和紫外指数的发布等。 - 引用标准: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CIE17.4-1987国际照明辞典
CIE90-1991太阳(UVB)遮光剂试验
CIE98-1992紫外辐射的个人剂量测定法
CIE103/3-1993紫外辐射致人类不同类型皮肤产生红斑和色素沉着的效应参照谱(CIE,光生物学和光化学集)
CIE125-1997标准红斑剂量---综述
相关标准
- 引用标准:CIE 17.4-1987 CIE 90-1991 CIE 98-1992 CIE 103/3-1993 CIE 125-1997
- 采用标准:ISO 17166:1999 紫外红斑效应参照谱标准红斑剂量 (修改采用 MOD)
相关部门
- 提出部门:中国气象局
- 归口单位:中国气象局
- 主管部门:中国气象局
- 起草单位: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北京师范大学等
相关人员
暂无
关联标准
- GB/T 20151-2006 光度学 CIE物理光度系统
- QX/T 529—2019 气候可行性论证规范 极值概率统计分析
- QX/T 507—2019 气候预测检验 厄尔尼诺/拉尼娜
- QX/T 492—2019 大型活动气象服务指南 人工影响天气
- DB14/T 1645-2018 山西省公众气象预报规范
- QX/T 119—2021 气象数据归档格式 地面
- GB/T 33693-2017 超声波测风仪测试方法
- GB/T 34415-2017 大气二氧化碳(CO2)光腔衰荡光谱观测系统
- GB/T 20484-2017 冷空气等级
- QX/T 581—2020 轻便三杯风向风速表
- QX/T 402-2017 雷电防护装置检测单位监督检查规范
- QX/T 45-2007 地面气象观测规范 第1部分:总则
- DB35/T 1698-2017 福建省地面发生器人工增雨作业规范
- GB/T 27965-2011 应急气象服务工作流程
- QX/T 254-2014 气象影视资料编目规范
- DB51/T 855-2014 四川省人工影响天气火箭作业技术规范
- QX/T 579-2020 人工影响天气安全 炮弹、火箭弹残骸坠落现场技术调查
- HG/T 4951-2016 光学功能薄膜 对比度测量方法
- QX/T 172-2012 Brewer光谱仪观测臭氧柱总量的方法
- DB11/T 1233-2015 北京市供暖节能气象等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