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到云盘
纠错反馈
GB/T 15972.40-2008 光纤试验方法规范 第40部分:传输特性和光学特性的测量方法和试验程序 衰减
Specifications for optical fibre test methods - Part 40: Measurement methods and test procedures for transmission and optical characteristics - Attenuation基本信息
- 标准号:GB/T 15972.40-2008
- 名称:光纤试验方法规范 第40部分:传输特性和光学特性的测量方法和试验程序 衰减
- 英文名称:Specifications for optical fibre test methods - Part 40: Measurement methods and test procedures for transmission and optical characteristics - Attenuation
- 状态:现行
- 类型:国家标准
- 性质:推荐性
- 发布日期:2008-04-10
- 实施日期:2008-11-01
- 废止日期:暂无
- 相关公告:
分类信息
- ICS分类:【 】
- CCS分类:【 】
- 行标分类:暂无
描述信息
- 前言:GB/T15972《光纤试验方法规范》由若干部分组成,其预期结构及对应的国际标准和将代替的国家标准为:
---第10部分~第19部分:测量方法和试验程序总则(对应IEC60793-1-10至IEC60793-1-19;代替GB/T15972.1-1998);
---第20部分~第29部分:尺寸参数的测量方法和试验程序(对应IEC60793-1-20至IEC60793-1-29;代替GB/T15972.2-1998);
---第30部分~第39部分:机械性能的测量方法和试验程序(对应IEC60793-1-30至IEC60793-1-39;代替GB/T15972.3-1998);
---第40部分~第49部分:传输特性和光学特性的测量方法和试验程序(对应IEC60793-1-40至IEC60793-1-49;代替GB/T15972.4-1998);
---第50部分~第59部分:环境性能的测量方法和试验程序(对应IEC60793-1-50至IEC60793-1-59;代替GB/T15972.5-1998)。
其中GB/T15972.4×由以下部分组成:
---第40部分:传输特性和光学特性的测量方法和试验程序---衰减;
---第41部分:传输特性和光学特性的测量方法和试验程序---带宽;
---第42部分:传输特性和光学特性的测量方法和试验程序---波长色散;
---第43部分:传输特性和光学特性的测量方法和试验程序---数值孔径;
---第44部分:传输特性和光学特性的测量方法和试验程序---截止波长;
---第45部分:传输特性和光学特性的测量方法和试验程序---模场直径;
---第46部分:传输特性和光学特性的测量方法和试验程序---透光率变化;
---第47部分:传输特性和光学特性的测量方法和试验程序---宏弯损耗;
---第48部分:传输特性和光学特性的测量方法和试验程序---偏振模色散;
---第49部分:传输特性和光学特性的测量方法和试验程序---微分模时延。
本部分为GB/T15972的第40部分。本部分修改采用国际电工技术委员会标准IEC60793-1-40:2001《光纤 第1-40部分:测量方法和试验程序---衰减》。本部分与IEC60793?1?40:2001主要差异如下:
---按照我国标准的编排格式和表述要求,对一些内容安排做了调整,第1 章某些内容放在第4章,删除了第4章、第5章和第11章,将其内容分别放在第4章和第9章,其他章号重编;
---纠正了附录A 中表A.1里滤模器芯轴直径单位的错误,将μm 改为mm;
---A.2.3.2几何光注入中增加了ITU-T G.651采用26μm 光斑直径和0.11 的数值孔径的规定。
本部分代替GB/T15972.4-1998《光纤总规范 第4部分:传输特性和光学特性试验方法》第4章。
本部分与GB/T15972.4-1998第4章相比主要变化如下:
---原正文中对每一种试验方法的详细描述分别用附录的形式给出(见附录A、附录B、附录C 和附录D);
---截断法A1类多模光纤的注入条件中增加了表A.1 芯轴直径实例(见A.1.3.1.2);
---截断法中增加了A2类、A3 类和A4 类突变型折射率分布多模光纤的注入装置和注入条件(见A.1.4);
---截断法中增加了波长应校准至±10nm 内的要求(见A.1.5);
---相关内容的叙述做了一些修改。
本部分的附录A、附录B、附录C 和附录D 为规范性附录。
本部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提出。
本部分由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归口。
本部分起草单位: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
本部分主要起草人:陈永诗、程淑玲、刘泽恒、吴金良。
本部分为第一次修订,它与GB/T15972.4×其他部分一起代替GB/T15972.4-1998。 - 适用范围:GB/T 15972的本部分规定了光纤的衰减特性试验方法,确立了对试验装置、注入条件、程序、计算方法和结果的统一要求。
本部分适用于对A类多模光纤和B类单模光纤的测量和成品光纤光缆的商业性检验。 - 引用标准: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GB/T15972的本部分的引用而成为本部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部分,然而,鼓励根据本部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部分。
GB/T15972.22-2008 光纤试验方法规范 第22部分:尺寸参数的测量方法和试验程序---长度(IEC60793-1-22:2001,Opticalfibres-Part1?22:Measurement methodsandtestprocedures-LengthmeasurementMOD)
GB/T15972.43-2008 光纤试验方法规范 第43部分:传输特性和光学特性的测量方法和试验程序---数值孔径(IEC60793-1-43:2001,Opticalfibres-Part1?43:Measurementmethodsandtestproce?dures-Numerricalaperture,MOD)
ITU-T G.651:1998 50/125μm 多模渐变型折射率光纤光缆特性
相关标准
- 部分代替标准:GB/T 15972.4-1998
- 引用标准:GB/T 15972.22-2008 GB/T 15972.43-2008 ITU-T G.651:1998
- 采用标准:IEC 60793-1-40:2001 光纤 第1-40部分:测量方法和试验程序 衰减 (修改采用 MOD)
相关部门
- 主管部门:工业和信息化部(通信) 工业和信息化部(通信)
- 起草单位: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
- 归口单位:信息产业部(通信)
相关人员
暂无
关联标准
- YD/T 3255-2017 GSM与TD-SCDMA/WCDMA移动通信网融合核心网网络运行管理指标
- YD/T 5122-2005 长途光缆波分复用(WDM)传输系统工程验收规范(附条文说明)
- GB/T 16712-1996 同步数字体系(SDH)复用设备技术要求
- YD/T 3131-2016 无线基站BBU与RRU互连用SFP/SFP+光收发合一模块
- YD/T 2896.3-2015 智能光分配网络 接口技术要求 第3部分:智能管理终端与智能光分配网络管理系统的接口
- GB/T 9771.4-2020 通信用单模光纤 第4部分:色散位移单模光纤特性
- YD/T 3206-2016 网络电子身份标识eID的审计追溯接口技术要求
- YD/T 1528-2016 光纤收发器技术要求
- YD/T 3834.1-2021 量子密钥分发(QKD)系统技术要求 第1部分:基于诱骗态BB84协议的QKD系统
- YD/T 3990-2021 微型基站用综合配电箱
- YD/T 1997.1-2014 通信用引入光缆 第1部分:蝶形光缆
- YD/T 1313-2008 宽带接入用综合配线箱
- YD/T 1688.5-2012 xPON光收发合一模块技术条件 第5部分:用于XG-PON光线路终端/光网络单元(OLT/ONU)的光收发合一光模块
- YD/T 1205-2010 城域光传送网波分复用(WDM)环网技术要求
- YD/T 816-1996 大芯径大数值孔径多模光纤
- GB/T 14138-1993 架空光缆通信系统进网要求
- YD/T 2339.1-2011 射频同轴电缆敷设用附件 第1部分:馈线卡具
- YD/T 2953-2015 接入设备节能参数和测试方法 GPON系统
- YD/T 1065-2000 单模光纤偏振模色散的试验方法
- YD/T 3539.2-2021 400Gbit/s相位调制光收发合一模块 第2部分:1×400Gbi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