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到云盘
纠错反馈
GB/T 10265-2008 核级可烧结二氧化铀粉末技术条件
Specification for nuclear grade sinterable uranium dioxide powder基本信息
- 标准号:GB/T 10265-2008
- 名称:核级可烧结二氧化铀粉末技术条件
- 英文名称:Specification for nuclear grade sinterable uranium dioxide powder
- 状态:现行
- 类型:国家标准
- 性质:推荐性
- 发布日期:2008-06-19
- 实施日期:2009-04-01
- 废止日期:暂无
- 相关公告:
分类信息
- ICS分类:【 】
- CCS分类:【 】
- 行标分类:暂无
描述信息
- 前言:本标准修改采用ASTM C753:2004《核级可烧结二氧化铀粉末标准规范》(英文版)。
本标准依据ASTM C753:2004重新起草,在附录A 中列出了本标准章条编号和ASTM 标准章条编号的对照一览表。
考虑到我国实际情况,本标准在采用ASTM 标准时进行了修改。这些技术性差异用垂直单线标识在它们所涉及的条款的页边空白处。在附录B中给出了技术性差异及其原因的一览表以供参考。
本标准代替GB/T10265-1998《核级可烧结二氧化铀粉末技术条件》。
本标准与GB/T10265-1998相比,主要变化如下:
a) 范围的内容作部分修改(见第1章);
b) 引用的标准改变(见第2章);
c) 氧铀比由2.05~2.18改为2.02~2.18(见3.1.2);
d) 核要求合并至化学要求中,并在化学要求中增加清洁度(1998年版的3.2和3.1;本版的3.1);
e) 表2 当量硼含量因子部分修改(1998年版的3.2.2;本版的3.1.6);
f) 颗粒尺寸中0.40mm改为425μm(1998年版的3.3.1;本版的3.2.1);
g) 粉末批要求中批定义内容修改(见第5章);
h) 取样内容全修改(见6.1);
i) 增加了证明文件(见第7章);
j) 包装、标志、运输、贮存内容作部分修改(1998年版的第7章;本版的第8章);
k) 可烧结性试验中增加了外观检查,并对部分内容作了修改(见附录C);
l) 增加本标准条款和ASTM C753:2004标准条款的对照一览表(见附录A);
m) 增加本标准与ASTM C753:2004标准的技术性差异及其原因的一览表(见附录B)。
本标准的附录A、附录B、附录C 是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由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核能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核建中核燃料元件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吴云、汪邦武、杨晓东、彭青山。
本标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
---GB/T10265-1988、GB/T10265-1998。 - 适用范围:本标准规定了核级可烧结二氧化铀粉末(简称二氧化铀粉末)的技术要求、检验规则和包装、运输等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制备核反应堆使用的芯块的任何235U富集度的二氧化铀粉末。
本标准特指无任何其他添加物(如润滑剂、粘结剂、造孔剂)的二氧化铀粉末。
本标准不包括防止临界安全事故和职业健康的要求,使用者有义务建立适当的安全和职业健康制度并在使用前确定符合法规的要求。 - 引用标准: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11806 放射性物质安全运输规程(GB11806-2004,IAEASafetyStandardsSeriesNo.TS-R-1,2003,IDT)
GB/T13696-2007 235U 丰度低于5%的浓缩六氟化铀技术条件
GB18871 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
EJ/T564 核电厂物项包装、运输、装卸、接收、贮存和维护要求
相关标准
- 代替标准:GB/T 10265-1998
- 引用标准:GB 11806 GB/T 13696-2007 GB 18871 EJ/T 564
- 采用标准:ASTM C753:2004 核级可烧结二氧化铀粉末标准规范 (修改采用 MOD)
相关部门
- 归口单位:全国核能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 主管部门:全国核能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 起草单位:中核建中核燃料件有限公司
相关人员
暂无
关联标准
- GB/T 11840-1989 二氧化铀芯块水分含量测定方法
- GB 11810-1989 医用铟-113m 放射性核素发生器
- EJ/T 20150.14-2018 压水堆棒束型燃料组件辐照后检查 第14部分:燃料棒涡流检测
- GB/T 15146.9-1994 反应堆外易裂变材料的核临界安全 核临界事故探测与报警系统的性能及检验要求
- DB34/T 1563.3.3-2011 安徽省ITER馈线系统(FEEDER)故障模式及影响分析(FMEA)指南 第3部分:功能及硬件分析报告
- EJ/T 1212.5-2008 烧结氧化钆-二氧化铀芯块分析方法 第5部分:硫酸亚铁铵还原重铬酸钾电位滴定法测定铀含量
- GB 15146.3-1994 反应堆外易裂变材料的核临界安全 易裂变材料贮存的核临界安全要求
- EJ/T 307-2014 六氟化铀容器使用要求
- GB 14569.3-1995 低、中水平放射性废物固化体性能要求 沥青固化体
- GB 11215-1989 核辐射环境质量评价一般规定
- EJ/T 1212.4-2008 烧结氧化钆-二氧化铀芯块分析方法 第4部分:微量杂质元素的测定—ICP-AES多元图谱拟合法
- EJ/T 20128-2016 铀燃料元件制造厂安全要求
- GB 15146.2-2008 反应堆外易裂变材料的核临界安全 第2部分:易裂变材料操作、加工、处理的基本技术规则与次临界限值
- EJ/T 1212.9-2008 烧结氧化钆-二氧化铀芯块分析方法 第9部分:高温水解离子选择性电极法测定氟
- GB/T 27752-2011 铀、钚和重铬酸钾标准溶液浓度的确认
- GB/T 13369-1992 二氧化铀粉末和芯块中氯的测定 高温水解、离子选择性电极法
- EJ/T 20163-2018 后处理三氧化铀粉末中银等二十八种杂质元素的测定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
- GB/T 17863-2008 钍矿石中钍的测定
- GB/T 13373-1992 二氧化铀粉末和芯块中钆、钐、镝和铕的测定 水平式ICP-AES 法
- GB/T 13375-2008 天然六氟化铀技术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