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到云盘
纠错反馈
GB 18420.1-2009 海洋石油勘探开发污染物生物毒性 第1部分:分级
Biological toxicity for pollutants from marine 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exploitation - Part 1: Grading基本信息
- 标准号:GB 18420.1-2009
- 名称:海洋石油勘探开发污染物生物毒性 第1部分:分级
- 英文名称:Biological toxicity for pollutants from marine 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exploitation - Part 1: Grading
- 状态:现行
- 类型:国家标准
- 性质:强制性
- 发布日期:2009-03-11
- 实施日期:2009-11-01
- 废止日期:暂无
- 相关公告:
分类信息
- ICS分类:【 】
- CCS分类:【 】
- 行标分类:暂无
描述信息
- 前言:本部分的全部技术内容为强制性。
《海洋石油勘探开发污染物生物毒性》分为两个部分:
———第1部分:分级
———第2部分:检验方法
本部分为第1部分。
本部分代替GB18420.1—2001《海洋石油勘探开发污染物生物毒性分级》。
本部分与GB18420.1—2001相比主要变化如下:
———将有关“泥浆”的术语和定义修改为有关“钻井液”的术语和定义(2001年版的3.4和3.5,本版的3.4和3.6);
———增加了“合成基钻井液”、“基液”的术语和定义(本版的3.4.3和3.5);
———增加了对基液和合成基钻井液的生物毒性分级要求(本版的6.1.1、6.1.2、6.2.1和6.2.2);
———调整了钻屑和生产水的生物毒性分级要求(2001年版的5.3、6.2和6.3,本版的6.1.3、6.1.4和6.2.3)。
本部分由国家海洋局提出。
本部分由全国海洋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283)归口。
本部分起草单位:国家海洋局南海分局、广东省实验动物监测所。
本部分主要起草人:吴进孝、黄韧、郑琰晶、魏社林、周锦、王颖、王国栋。
本部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
———GB18420.1—2001。 - 适用范围:本部分规定了海洋石油勘探开发作业中使用或生成后并排入海洋中的部分污染物在不同海区的生物毒性检验的频率和容许值,并对样品的检验方法、结果判定等提出了要求。
本部分适用于海洋石油勘探开发作业中使用或生成后并排入海洋中的钻井液、基液、钻屑和生产水的生物毒性分级,本部分限定外的污染物的生物毒性分级参照使用。 - 引用标准:GB/T18420.2 海洋石油勘探开发污染物生物毒性 第2部分:检验方法
相关标准
- 代替标准:GB 18420.1-2001
- 引用标准:GB/T 18420.2
相关部门
- 归口单位:全国海洋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 283)
- 起草单位:广东省实验动物监测所 国家海洋局南海分局
- 主管部门:国家海洋局
相关人员
暂无
关联标准
- HG/T 4334.2-2012 碱类物质泄漏的处理处置方法 第2部分:氢氧化钾
- HG/T 4334.1-2012 碱类物质泄漏的处理处置方法 第1部分:氢氧化钠
- DB21/T 2535-2015 辽宁省城镇污水处理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评定
- GB/T 32123-2015 含氰废水处理处置规范
- DB50/ 1050-2020 重庆市榨菜行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
- DB35/T 1597-2016 福建省温排水监测技术规范
- GB/T 18420.2-2001 海洋石油勘探开发污染物 生物毒性检验方法
- HY/T 203.4-2016 海水利用术语 第4部分:海水化学资源提取利用技术
- GB/T 34687-2017 含铁化工污泥处理处置方法
- HY/T 176-2014 海水中铁细菌的测定 MPN法
- DB37/T 2335-2013 山东省建设项目海域使用动态及海洋环境影响跟踪监测技术规程
- DB34/T 2297-2015 安徽省村镇污水处理一体化装置
- DB21/T 2943-2018 辽宁省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技术指南
- GB/T 30742-2014 海洋大气干沉降物中总碳的测定 非色散红外吸收法
- HY/T 086-2005 陆源入海排污口及邻近海域生态环境评价指南
- HY/T 196-2015 海水总溶解无机碳的测定非色散红外吸收法
- T/CECS 10006-2018 污泥隔膜压滤机
- HY/T 231-2018 藻类总脂的提取和测定
- HY/T 262-2018 海水中溶解甲烷的测定 顶空平衡-气相色谱法
- GB/T 36496-2018 含氨(铵)废液处理处置方法